第(2/3)页 刘子俊也不推辞,慢慢坐在绣墩之上,向着上首的天子问道:“天子今日召臣来此,是要问何策?” 天子略一沉吟,突然双眉一轩,道:“自然是要问治天下策!” 刘子俊脸上笑意更浓,赞道:“好!天子不愧是一代明主,果然有魄力!但治天下也太过宽泛,天子要从何治起?” 天子不假思索,接口便道:“靖朝堂,重民生,固国本,开太平!” 天子能毫不犹豫,说出这些话来,可见他已经在脑海里想过了无数遍。此刻他问刘子俊治天下策,可能只是为了将心中的话说出来罢了。 刘子俊笑道:“如何靖朝堂?” 天子立刻答道:“除外戚,重儒臣,唯才是举!” 刘子俊脸上笑意更浓,道:“除外戚?天子是说除王氏外戚吧?” 天子脸色一变,沉吟片刻,道:“当然是王氏外戚。” 所谓外戚,便是天子的母族。先皇的母族便是王氏,这王氏外戚势力之大,可谓权倾朝野,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兄弟在朝中皆任要职,当年太皇太后的兄弟们一日之内五人封侯,真是前无古人,震动朝野,王氏外戚势力,可见一斑。 此刻天子即位,欲展宏图,第一件事便是要铲除这王氏势力。但方才刘子俊说了那话,却是在提醒这位新皇帝,现在你的母族丁氏、傅氏,也是外戚了! 若要除外戚,不仅要铲除王氏势力,更要防止自己的母族趁虚而入,趁机坐大! 若无这种魄力,只不过是让外戚换个姓氏罢了。 听了天子的回答,刘子俊心中暗暗叹息。他似不经意道:“听说日前王莽也升了官?” 王巨君已经身为三公,官职本已加无再加,但他在那惊魂一夜中,不动一刀一枪,独力化解一场干戈,将新皇救出厄难,可谓居功至伟,不得不赏。 于是天子便在他的大司马之上加了个“录尚书事”,这“尚书事”就是负责百官给天子的表章,是整个朝廷最要紧、最有实权的职司,又加食邑两千户,方才稍偿他的功劳。 但是,王巨君也是外戚出身,此刻不得不给他加官,这铲除王氏外戚势力,自然也倍加困难了。 一腔热血固然是好事,但要想革除故弊,哪有那么简单?刘子骏只是寥寥数语,便让天子全身冷汗涔涔,复又冷静下来。 只听刘子骏悠悠叹道:“天子欲要大展宏图,自然是大大的好事,但万不可将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。说句大不敬的话,世人都觉的先皇耽于淫乐,是个庸君,但世人哪知为帝之难处?先皇有如此功业,已是难能可贵了。” 天子默然无语,心中却不得不赞同先生的这番话。在即位之前,他也认为先皇慵懒,不理朝政,也想象自己登基之后,能够有一番新作为,让世人刮目相看。但是真正当了皇帝,才知道这千丝万缕的事情,不是想想就能明白,也不是想到就能做到的。 先帝虽然不如孝武、文、景,但是在位二十余年,亦有重视农桑,广开太学之功业,群臣虽然怒其不勤政事,但最后也只得议上一个庙号曰“成”,这已是了不得的评价。自己百年之后,后人却又如何评价自己呢?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