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卷 相见欢 第一百一十四章 垂钓金鳌须香饵-《九鼎风云志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众臣听到天子如此说,无不交口赞道:“这是陛下圣明,赐下恩科,才能额外为国拔擢这么多良才。”也有人对大司马奉承有加:“果然虎父无犬子,大司马统领天下儒者,令郎也如此争气,一举便夺得甲科一等,金榜题名!”

    杨熙见王宇宠辱不惊,只是微笑静立,不由得心中也是钦佩无比,若自己与王宇异地以处,自己说不定要高兴得找不到北了,哪能如此镇定自若?

    那大司马王巨君也仿佛丝毫不在意,拱手道:“犬子才疏学浅,都是诸位大人抬爱,他才能有此荣耀,年轻人还是欠了一些砥砺。”

    天子笑道:“能选出令郎这样一位人才,乃是国家之福。大司马没有向朕举荐,风格确实高洁,但却是大汉的损失啊!”天子言外之意,对王宇也是颇为推崇,对大司马没有推荐他为官,竟有嫌怪之意。

    王巨君连连摇头道:“天子莫要折煞我了,若犬子才学真有那般高,臣自然举贤不避亲,之所以未举者,自然还是他历练不够。”

    这番话说得无比真诚,不像是自谦之语,直让杨熙连连心惊不已:这位大司马,竟是真的觉得王宇才学能力不够强!

    若王宇都不够资格,那还有谁能入了大司马的法眼?杨熙偷眼看看王宇,却发现他的表情一变没变,仿佛完全没有听见父亲在说什么,但是杨熙却敏锐地发现,王宇的拳头正在不自觉地攥紧。

    原来对于父亲的评价,他并不是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不在乎。

    杨熙不由得暗叹一声,原来生在圣人之家,竟要背负如此大的压力。

    天子道:“如今令郎已经荣登金榜头名,巨君也不必太谦了。我欲擢令郎为尚书署郎官,为朕分忧,你看如何?”

    这射策科甲科及第,本就可以充任郎官,但是郎官也分三六九等,在那郎官署中,多有侍郎、议郎,这议郎是应对问策的郎官,比那随侍皇帝左右,内外跑腿的侍郎地位自然要高出不少。

    但在侍郎、议郎之上,还有一等叫做尚书郎,顾名思义,便是尚书署的郎官,不仅要为皇帝批阅奏疏,拟定条陈,还要为天子的行动提出建议,使之合乎礼节、有益民生。这尚书郎,自是比那郎官署的郎官又要高出不少。便是俸禄方面,郎官署的郎官最多也就六百石的年俸,尚书郎却最多能到千石。天子让王宇任尚书郎,是实实在在的重用了。

    “谢陛下!”王宇连忙跪下谢恩。虽然他心智坚毅,但是此刻能够一步登天,心中也是激动无比。

    但没想到王巨君瞟了儿子一眼,禀道:“陛下,臣还有一子也在尚书署中,这兄弟二人同在尚书,于理不合。宇儿未经官场锻炼,恐难当尚书郎大任,还是让他先去郎官署锻炼一番吧。”说话间竟是不愿接受天子好意,只让王宇去做一个普通郎官。

    天子奇道:“巨君还有一位郎君在尚书署?我怎么从未听说过?”

    巨君道:“臣的二子名获,官卑职低,只是尚书署一名属吏,陛下没听说过也没什么奇怪。”

    天子击案而起,大笑道:“巨君身为国之肱骨,其子却一在太学,一为属吏,试问你们谁能做到?有巨君如此无私之臣,我大汉何愁守不住百年基业,何愁不能继往开来?”

    众臣有的默然,有的叹息,也有人暗暗点头。无论王巨君出身外戚王家还是如何,他个人的德行与智识,那是无人可以质疑的。

    当面拒绝圣上的提拔,如果是别人,还可能是邀名之举。但对于王巨君,却无人怀疑他是故作姿态。

    没别的原因,只因为他是王巨君。

    “巨君不用再谦辞,朕说了就算了!”天子沉声道,“射策科甲科一等王宇听诏!”

    “臣在!”王宇应道。

    “特赐你尚书署郎官一职,秩六百石,望你勤勉为官,不可懈怠,有负朕的青睐”,天子说道,“另外传朕旨意,赐尚书署属吏王获关内侯,赏昌陵县三百户食邑,土地百亩,即日起便到郎官署听用!”

    天子金口玉言,封赏说出便无可更改。众人虽知天子要借封赏王宇来笼络这位重臣,但没想到天子除了两个有分量的郎中之位,还赐下一个侯爵,登时皆是暗暗咂舌。

    谁说王氏外戚的地位即将衰落?只要有王巨君在,有王氏的几位列侯在,有宫中那位太皇太后在,无人可以撼动王氏的地位。

    纵是天子也不行。

    王巨君也慢慢站起身来,下拜谢道:“我代犬子谢陛下隆恩。”但是看起来殊无激动之意,真个是宠辱不惊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