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落卷 第七十零章:迷烟初散-《寰宇雷君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吃完饭,雷老大便催促雷落妈赶快走了,回去晚了家里极容易被小偷光顾。于是一放下碗筷,雷落一家三口便要出发了。舅舅拉住雷落,把雷落背来的背篼还给了雷落,还塞给雷落一个红包。雷落赶紧假装拒绝,推脱了几次,也就收下了。这是当地的风俗,客人送来的年礼不能全收完,就算全收完了,也要另外还给客人一点年礼,这叫“还礼”,如果全都收完了,是会不吉利的。那红包当然就是压岁钱了,直接收下也不礼貌,要象征性地拒绝几下才好。

    夜路还真是难走,回到家,天已经黑透了。雷落对爸妈说:“我看会书,别打扰我哈。”爸爸欣喜地对雷落说:“过年都不忘学习,真是好。饿了喊一声,你妈给你煮面吃。”

    回房点亮蜡烛,关了门,雷落便迫不及待地拿出那本残书和《震雷卷》一比较,怪兽那头颅的图案当真是一模一样,不仅是形状,连大小都如出一辙。果然是宿命循环,始作俑者挖了好大一个坑啊。翻开署名“西涯”的笔记本,雷落迫切想要从中跟多地去了解点东西。顺便对比了两本书的字迹,完全不一样,可以断定《震雷卷》绝非李东阳写的。

    那笔记本中,记录的诗词歌赋,朝廷野史雷落已提不起半点兴趣,快速浏览着书里的内容,眼看就要翻完全书了,却猛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。

    “余览青田遗书,方知青田非凡人,乃天龙之戏于人间也。龙之为何?看似飘渺,实则真有其物。有鳞曰蛟龙,有翼曰应龙,有角曰虬龙,无角曰螭龙。蛟龙者入深海;应龙者困南荒;虬龙者负熊戏;螭龙者上屋梁。今得遇应龙,天命使然,敢言汨罗江畔,天问实乃人问焉。”

    直到现在,雷落才发现在浩如烟海的古籍面前,自己有多么肤浅。就一个“龙”字,居然就有这么多的学问在里面。想不到中国的龙,还真有长翅膀的,这可和我们平常见的那些雕梁画柱的龙大相径庭啊。这段话介绍了四种龙,然后介绍了四种龙的遭遇,其它的龙雷落不关心,只是特别紧张应龙,似乎雷落和那应龙已经熟识了一般。书中记载“应龙困南荒”,这可和外公说的不一样啊,北京八达岭,那可是在北方啊。难道那石壁触发的幻境,竟然将外公的思绪带到了南边不成?可是转念一想雷落不禁哑然失笑,既然是幻境,哪里还分什么南北?

    这应龙如此神通,又怎么会困于南荒?可惜书中再也没有相关的信息了。而刚才那段话的最后一句,便成了解谜的关键。“敢言汨罗江畔,天问实乃人问焉。”“汨罗江”、“天问”,这个实在太明显了,这两个词语,直指向先秦时期一位伟大的古人——屈原。李东阳说自己遇到应龙,应该就是前文记载的祈雨时发生的事情。可是自己看到应龙,又和屈原有什么关系呢?《天问》,李东阳为什么不提屈原的其它作品,《九章》、《九歌》、《离骚》,而偏偏提到《天问》?难道答案就在屈原的《天问》里不成?

    《天问》雷落是有的,而且有两本书上作了记载。跟着羽老到地摊上淘书,偶尔也会淘到一些好书,一本书名字叫《楚辞》,一本名叫《屈原》,买了几年了,却从未正经看过,而现在却派上了用场,多买些书,多看些书,总会有用的。

    翻到《天问》,细细读来,发现屈原的形象竟比雷落想象中高大的多。印象中的屈原,只是个不满社会现实黑暗,投江自杀的性情中人,而今才发现他是如此的雄才伟略。仅仅在《天问》中,屈原便对宇宙形成,自然变化,社会变迁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思考,眼界之开阔,思维之广泛,实在让雷落这个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人汗颜。在书中,屈原果然提到了“应龙”:

    “洪泉极深,何以窴之?地方九则,何以坟之?河海应龙?何尽何历?鲧何所营?禹何所成?”第七个字查了一下字典,才知道音和意都同“填”字,没文化,真可怕,今后不多看些书,怎么对得起这番奇幻的遭遇。难能可贵,这本《楚辞》居然有现代译文,这可让雷落欣喜不已,如果让雷落自己来理解,不知道又要闹出什么笑话。这段话大意是说:洪水如渊深不见底。怎样才能将它填塞?天下土地肥瘠九等,怎样才能划分明白?应龙如何以尾画地?河海如何流通顺利?鲧是什么使他意乱?禹是什么使他事成?
    第(2/3)页